竹溪禪寺 毗鄰體育公園與忠烈祠,由台灣府知府蔣毓英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創建,春祀三寶佛。寺院環境清幽,故又稱「小西天寺」,其中「了然世界」古匾更是台南市三大名匾之一。據台灣史學家盧嘉興考證, 竹溪禪寺 為台灣第一座寺院。民國六十年,竹溪禪寺進行大規模整修,以宮殿式建築展現宏偉氣勢。廟內茂林修竹,溪水環抱,成為參禪悟道、吟詠詩篇的最佳勝地。
初訪竹溪禪寺的心靈體悟
因屏東慈皇宮聖母的指引,我開始參訪各地廟宇與禪寺,以結善緣、尋求啟發。當日下午3:30,在同學的催促下,我決定從台南的竹溪禪寺出發。
這座禪寺離公司最近,也是學生時期經常拍照的景點。然而,過去的我從未踏入大殿,僅從外觀欣賞。此次原本只是放鬆心情,卻意外開啟了一場心靈洗滌之旅。
步入寺內,正逢晚課,誦經聲與木魚、擊磐聲交織成一片寧靜的氛圍。我跪在佛前,緊閉雙眼,向諸佛菩薩述說來意,未料竟在經聲中自然流下懺悔的淚水。
一位師父走來,帶領我取了一瓶大悲水,囑咐我帶回飲用以求平安。當我欲離去時,師父喚回我,詢問:「浴佛了嗎?」原來正值佛陀誕辰——浴佛節。
依照師父指導,我舀起三瓢水為佛沐浴。師父說:「三瓢就夠了。」佛陀無須人們為其洗浴,浴佛儀式的真正意義,是洗滌我們內心累世的貪欲、瞋恨與愚痴,淨化煩惱塵垢與放不下的苦痛。我聽著,不禁淚流滿面。
重建與傳承
此次竹溪禪寺之行,我不僅得到一瓶大悲水,更領悟了浴佛的深意。此外,在寺中走動時也發現竹溪寺正進行重建工程,期盼信眾護持。雖然我無法長期贊助,但仍希望盡綿薄之力,以隨緣小額捐款結一份善緣,也歡迎有能力者共襄盛舉。
回到公司後,晚課時望向家中菩薩,心中浮現感悟。當初聽聞自身的因果故事時,雖有懺悔,卻仍帶著求有所得的心態,並未深入內心。如今,經歷這場體悟,才明白真正的懺悔是無雜念的、來自靈魂深處的悔悟。在誦經聲中,我再度落淚,這一次,是發自內心的真正懺悔。
竹溪禪寺的第四代重建
2005年,竹溪禪寺啟動第四代重建計畫,保留歷代修繕的古物與老樹,同時重建大殿、天王殿,增設竹溪會館、文物館與新山門等設施。2025年2月22日,我再次參訪竹溪禪寺,欣賞 竹溪禪寺跨世紀佛教文物展 ,並見證這座古剎的全新面貌。
離開寺院前,我抬頭望向新山門上的題字:「因地果還生」。回來後查閱典故,發現此語出自五祖弘忍大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句話提醒我們,一切皆因緣而生,亦因緣而滅。
新山門內,哼哈二將依舊守護著禪寺。
新山門外牆的眾菩薩雕像
天王殿 – 看了 竹溪禪寺跨世紀佛教文物展 後才注意到新建物嵌上的四根舊石柱。
一進入天王殿先見到韋馱菩薩,二側是四大天王,空間充滿木頭香氣。有看到新聞說佛龕和木桌是由舊建築的檜木門板與床板再製而成,不知道天王殿裡的是不是。
新舊交融的建築特色
天王殿內供奉韋馱菩薩與四大天王,空間內瀰漫著木頭的香氣。據新聞報導,佛龕與木桌由舊建築的檜木門板與床板再製,不知天王殿內的是否亦然。
通過天王殿,沿著階梯前往大雄寶殿,兩旁的大象、紅石獅與觀世音菩薩雕像巧妙地融入新環境。為解決地勢低窪易淹水的問題,地基被墊高,下方改為停車場,使整體視野更加開闊。
竹溪寺的歷史傳承
大雄寶殿內,師父正帶領信眾誦經,我坐於牆邊木凳,靜靜聆聽。經聲、鳥鳴、車聲交織共鳴,二側屋簷懸掛著前一建築留下的的鐵製風鈴隨風輕響,傳遞寧靜與祥和。
蓮花寶塔作為台灣最古老的寺院佛塔,原本位於大門的彌勒佛,已移至蓮花寶塔旁的涼亭。
大雄寶殿後牆,雕刻著西方三聖,而舊山門依舊矗立,見證竹溪寺的歷史變遷。
雖然建築主體已重新設計建造,但歷代祖師留下的古物並未被捨棄,而是經過整理再利用,賦予新生命,持續守護這座歷史悠久的禪寺。竹溪禪寺住持資定法師表示:「竹溪禪寺的重建,是傳承,而非取代。」這座寺院不僅保留了歷史的記憶,也為未來的信眾開啟了一條靈性之路。
更多 台南竹溪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