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 巷弄散步 | 自強街 | 重遊兒時外公家的所在大銃街

自強街 曾被稱為「大銃街」,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街道。 成功路上同一軸線的二條老街,一邊是新美街,另一頭是 自強街 ,明明離我每天活動範圍很近,只差過一條馬路進入巷子之遠,卻直到今天才有時間到此散步。

進入後最先遇到的是一家百年糕餅店 舊來發餅舖 。 舊來發主要提供祭祀神明所需的各種祭粿、糕餅,以及傳統糕餅。

開基天后宮

開基天后宮

舊來發的對面就是 開基天后宮 ,既然是開基當然就是最早建廟的意思,因此門口的對聯就會引起各種解讀,很有意思。

開基天后宮

第一次踏進台南開基天后宮。偶有觀光客、參拜的人不多,反而多了恬靜,空間清亮、舒服。

這條街最初被稱為「水仔尾街」,位於台南市西門路成功路一帶,橫跨公園南路。 南端有德慶溪流過,並靠近立人國小附近出海。聽廟方人員跟遊客解釋才知這玻璃下方可能就是當時的德慶溪。

木溪 MERCIKTN

木溪 MERCIKTN 總舖 熱門的司康專賣店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離開木溪來到長北街 21 巷,先繞到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也是第一次來,經過先來請安。

自強街

過了長北街 21 巷後就進入了街廓改變較少的路段,雖然仍有不少老房子還在,但已到了很難保存的階段。


中間穿插著幾間整修、改建後的餐廳。

自強街

在清朝時期,於 1788 年的林爽文事件後,原有的莿竹城牆被改築成磚石城牆,並在小北門上設置了一尊大砲。 當時的民眾稱這大砲為「大銃」,因此水仔尾街改名為「大銃街」。

小時候外公家就在大銃街上,對於上方這種透過二片木片交疊多寡來調節空氣的氣窗很有感,但沒有紗窗功能所以睡覺都要掛蚊帳。

與外公的名字差一個字,讓我誤以為這裡就是小時候外公家或是親戚家,後來回家問才知道不是。

這條街道自 17 世紀以來一直存在,是城外農民進入府城的必經之道,也是五穀雜糧交易的主要區域,許多打鐵鋪和農具店林立,商業活動相當繁榮。

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

到了北華街遇到元和宮前的道路地磚鋪設阻擋了前進的路程,因此繞道西門路來到三山國王廟,這也是從小一直經過卻從未進入的地方,也是正在整修中。

三山國王廟

看了這塊匾額的落款覺得奇怪,問了廟方人員才知道臺南大學有段時間曾經在此。



雖然某段自強街散步因道路施工繞道西門路,最後到了公園南路仍然逆向回到未逛到的部份自強街晃晃,再經由長北街繞回起始點。

烏鬼井

就這樣以為完成散步,事後發現小時候外公家後方作為磨菜刀、剪刀工廠的位置外應該有個 “古井” 怎麼都沒看到?填平了嗎?

映像中的小時候,井邊迴繞著房前的絲瓜棚架、漂亮的後花園。而媽媽的記憶是:只要看見舅舅們與鄰居在井邊賭博就說要叫警察來嚇他們。

後來查看應該是烏鬼井,也詢問媽附近有其他的井嗎?確認後,在地的好處就是再來補張照片。

 

更多 台南-自強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egin typing your search term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

Back To Top